| 自动化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编号: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 AU406 |
学分 / 学时:34 |
|
主讲教师(姓名、职称): 高建军副教授, 刁训娣助理研究员 |
授课语言: 英语 |
|
必修/选修: 选修 |
开课时间: 2014年秋季 |
|
适用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等 |
开课单位:自动化系 |
|
授课方式: 授课 |
考核方式: 考试60%;作业25%;平时成绩15% |
|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概率论 |
后修课程: 无 |
|
课程简介: 课程旨在介绍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模型,使学生在战略、规划、操作三个层面掌握如何构建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框架;如何设计供应网络;如何规划需求与供给;如何管理库存等。结合案例,强调量化决策模型的运用,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
||
课程培养目标 : 本课程为了让自动化系高年级学生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模型和 方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程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有如下贡献: 5.1.掌握自动化领域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5.2.有意愿并能够针对特定解决方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就改进的可能性进行初步分析 9.1 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10.1.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应用能力 |
||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 问题分析能力:运用数理模型定量分析供应链中的复杂问题 2. 决策管理能力:使用控制与优化等专业知识解决供应链网路和库存管理中的决策问题 3. 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对供应链管理的复杂问题,使用预测和模拟等新方法加以解决 4. 沟通和表达能力:熟练使用英文表达和沟通 |
||
撰写者:高建军 发布时间: 2014.9
|
||
一、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是一门为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专业选修课程,旨在在介绍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模型,培养学生使用数理模型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模型,使学生在战略、规划、操作三个层面掌握如何构建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框架;如何设计供应网络;如何规划需求与供给;如何管理库存等。结合案例,强调量化决策模型的运用,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
学时 |
课堂教学 |
作业及要求 |
自学及要求 |
实验及要求 |
讨论 |
供应链基本概念介绍;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 |
2 |
2 |
包括在作业1中 |
阅读相关资料; |
|
课堂小组讨论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 |
供应链中的预测方法:静态方法;动态时间序列法 |
2 |
2 |
包括在作业1中 |
阅读给定资料 |
|
|
供应链中绩效度量;驱动因素;案例:沃尔玛;亚马逊;7-11店 |
4 |
4 |
包括在作业1中 |
|
|
课堂讨论 |
供应链中的网络模型;分销网络;网络优化模型;使用整数规划解决网络、配送等问题 |
4 |
4 |
包括在作业2中 |
阅读excel中优化求解器的相关资料 |
课堂使用excel软件,完成网络优化案例 |
|
供应链整合优化;生成计划决策;案例分析 |
4 |
4 |
包括在作业2中 |
阅读给定资料 |
|
课堂讨论 |
需求模型;库存管理非随机模型:EOQ;案例 |
4 |
4 |
包括在作业2中 |
|
|
课堂案例讨论 |
啤酒游戏;对Bullwhip Effect的分析;如何减少鞭子效应的方法 |
4 |
4 |
包括在作业3中 |
阅读啤酒游戏的规则和设置 |
按规定完成啤酒游戏模拟的各个步骤;归纳总结实验数据 |
课堂讨论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 |
随机库存模型;库存管理的整合效应;库存决策 |
4 |
4 |
包括在作业3中 |
阅读相关资料 |
|
|
运输模型;运输方式和网络决策;课程复习回顾 |
4 |
4 |
包括在作业3中 |
阅读相关资料 |
|
|
三、教学方法
课堂授课,课堂角色扮演游戏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试60%: 期末考试,独立完成
作业25%:三次作业,独立完成
平时课堂参与15%:课堂回答问题;课程实验:啤酒游戏的参与情况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 Sunil Chopra, Peter Meindl. Prentice Hall. (3rd edition).
参考资料: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 by D. Simchi-Levi et al,季建华,邵少峰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英文版信息: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by D. Simchi-Levi et al., McGraw-Hill, 2007, 3nd edition
大纲撰写人:高建军